2015年9月3日 星期四

讓座

        近期網上多了討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讓座不讓座的問題,紙媒報章多歸咎市民低頭玩手機不讓座,就連《人民日報》也出文章炮轟香港人不讓座是欠缺公德心。在此看來,似乎不讓座是犯了滔天大罪,要像孫悟空被五指山壓下遭懲罰。

        首先,我們必須明白究竟為甚麼要讓座。在世界各地的公共交通工具,從來都沒有硬性規定乘客必須讓座,只是建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,例如見有孕婦、傷殘人士和老人等,就應該要讓座。這個應該,純屬是建議,並不是法律規定。至於我們情願地讓座,只是出於關懷弱勢社群的同理心。在交通工具的座位,從來都是先到先得,弱勢特殊社群人士根本無能力與身體安康的人爭座位坐,他們走路較緩慢,普通人看見他們內心都會產生同理心,希望弱勢社群得到保護。

        所以,讓座不讓座的爭議完全無關乎法律問題,而是道德上的爭論。觀乎中西的倫理觀,確實沒有討論過人應該如何處理讓座的問題,也許從前的交通工具並不是那麼發達,不會遇到這些問題。從中國儒家思想來說,我們應該做一些符合「仁」的行為,所謂「仁者,愛人」。若從這角度看,讓座不讓座不會成為爭議議題,因為要符合「仁」的做法,就必然要讓座。但從現實上來說,我們亦無從知悉人不讓座的因由,或許是因只顧玩手機,旁若無人,不知道身旁有人需要座位;或許不讓座的人自己身患重病,自己的需要大於別人的需要;也許不讓座者剛剛下班,工作時已站了十多個小時,如果乘搭公交時還需要讓座,那麼自己每日的大半時間都要雙腳站地的,這未免有點太不人道。故此,在未知悉現實情況下便作出道德審判是對所有人都不公平。即使是從弱勢社群角度看也是如此,有些老人見地鐵有座位時也不會坐,因為經常坐著對有身體並不是太有益;亦有些小孩經常崩崩跳跳,有座位和沒座位對他來說是沒有分別的。所以,若果只指責不讓座的人沒公德心,而不知實際情況,未免有點看得有點膚淺。肯讓座的,固然表達了人性同理心的一面;而不讓座的,我們亦不能因此指責他們甚麼。

        我在歐洲生活時發現當地人的讓座比率挺高,有的年輕人上車後見有座位也不坐,因為預見之後的幾個車站會有較多的老年人上車,索性打從一開始便不坐,免得坐不暖又要站起來,更虛耗體力。在全世界已發展地區的公交,許多都設有關愛座或優先座。有的關愛座會與其他顏色的座位不同,有的則在座位貼上標示,但不論如何,這些座位都是預設給有特殊需要的人使用。不過,各地實質使用關愛座的情況差異卻很大。在中國大陸,不論甚麼人也會坐關愛座,男、女、老、少也會坐,有關愛座與沒關愛座不大分別;在台灣,體魄安康的絕不會坐關愛座,只有老人、孕婦、傷殘人士才會坐;在歐洲,車廂不太多人時,關愛座和普通座位沒分別,人人都會坐,但遇到有需要的人則會主動讓坐。在歐洲的公交中,有些座位還設計給帶著嬰孩手推車的人和帶狗人士,通常是獨立一個座位,旁邊只是個空位置,前面有扶手。對許多亞洲人來說,帶狗人士上車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,在許多亞洲城市,人煙稠密,根本不能容納動物上車。歐洲人遇到這些情況,也是會主動讓座的。


        在香港的情況,讓座比率不高也不低。若在非繁忙時間裡,人流較少,車廂空間也較多,許多人都不介意讓座給有需要的人。不過在上、下班時間裡,讓座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,每人都帶著疲憊身軀坐車,大家都沒意願讓座。讓是人情,不讓是道理。

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

以德報怨



         人的一生,總會遇到許多需要報答的時候。在道德層面上,以德報怨可算是一個極高情操的行為,甚至可以說,是超乎常人的道德標準。

        我每次乘搭地鐵時,在擁擠的車廂裡,與別人身體碰撞時有發生,我通常也立刻道歉,假如對方不以粗口回應我,已是三生有幸,更不用說以德行報答我。不過,話分兩頭,中國人似乎不太認同以德報怨,可能認為這根本無法解決問題,倒是西方人較強調這超乎常人的道德。我國的孔子從來都反對以德報怨,或許孔子早已看人性,不能用德行感化怨恨。不過,後世子孫似乎忘記了孔子的精神。在抗日戰爭結束後,蔣中正原本可以向日本索取賠款,甚至可要求日本割地,但蔣中正統統都不要,只要求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所侵略中國的土地,全都歸還便可,這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一次以德報怨的行為。至於到目前為止,中國能否感化了日本,就由歷史學家去評價吧。

         西方人對以德報怨的追求比中國人多很多,他們認為身處在強權或暴力面前,人類仍可用德行感化他們,所以基督教精神中,教導我們被打了左邊臉,也要獻上右邊臉。這種犧牲自我,來感化別人的精神,倒真有點像《神鵰俠侶》中的一燈大師以自身佛法感化惡盈滿貫的裘千仞般。在外國的情況,以德報怨確實曾出現過成功的例子,像甘地或孟德拉這種英雄式的人物雖然不多,但確實令當時的強權轉變了策略。不過,我們有一點不能忘記,在這些人物的背後,其實也不知堆積了多少骷髏和餓殍……

        以德報怨這超道德的情操在現今生活愈來愈少見,這不是人的能力問題,而是我們的基本道德標準愈拉愈低。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,令兒女減少了見父母的時間;也可能是物質誘惑太多,根本不理會甚麼道德不道德,只顧活在當下;亦可能是「自我」心態膨脹,甚少理會別人感受。當小孩興高采烈地踏死路上的螞蟻,而身旁的家長卻無動於衷時,確實很難再要求有甚麼超道德的情操。佛家中雖有割肉餵鷹的故事,但畢竟割肉的那個是佛祖,不是平凡人。若將凡人的角色代入佛祖中,肯定會毫不猶疑擊殺老鷹。

        在當今社會文化中,左翼人士的思想跟以德報怨的精神有點相似,他們反對一切階級,鼓吹平等,別人與我的文化衝突不要緊,只要我們抱著包容、大愛的理念,便能感化對方。當然,愈來愈多人都覺得左翼思想走向了極端,萬事都講求包容、平等,追求馬克思式的烏托邦,結果衍生更多問題和罪惡。我們以德行去感化別人,這出發點固然是好的,但若對方毫不領情,心想著撿到了大寶藏,反而借助你付出的包容做出更多惡事,這是不是等同助紂為虐?

        有時候,揭開《論語》看看,發覺孔子的說話頗有遠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