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網上多了討論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時讓座不讓座的問題,紙媒報章多歸咎市民低頭玩手機不讓座,就連《人民日報》也出文章炮轟香港人不讓座是欠缺公德心。在此看來,似乎不讓座是犯了滔天大罪,要像孫悟空被五指山壓下遭懲罰。
首先,我們必須明白究竟為甚麼要讓座。在世界各地的公共交通工具,從來都沒有硬性規定乘客必須讓座,只是建設在某些特殊情況下,例如見有孕婦、傷殘人士和老人等,就應該要讓座。這個應該,純屬是建議,並不是法律規定。至於我們情願地讓座,只是出於關懷弱勢社群的同理心。在交通工具的座位,從來都是先到先得,弱勢特殊社群人士根本無能力與身體安康的人爭座位坐,他們走路較緩慢,普通人看見他們內心都會產生同理心,希望弱勢社群得到保護。
所以,讓座不讓座的爭議完全無關乎法律問題,而是道德上的爭論。觀乎中西的倫理觀,確實沒有討論過人應該如何處理讓座的問題,也許從前的交通工具並不是那麼發達,不會遇到這些問題。從中國儒家思想來說,我們應該做一些符合「仁」的行為,所謂「仁者,愛人」。若從這角度看,讓座不讓座不會成為爭議議題,因為要符合「仁」的做法,就必然要讓座。但從現實上來說,我們亦無從知悉人不讓座的因由,或許是因只顧玩手機,旁若無人,不知道身旁有人需要座位;或許不讓座的人自己身患重病,自己的需要大於別人的需要;也許不讓座者剛剛下班,工作時已站了十多個小時,如果乘搭公交時還需要讓座,那麼自己每日的大半時間都要雙腳站地的,這未免有點太不人道。故此,在未知悉現實情況下便作出道德審判是對所有人都不公平。即使是從弱勢社群角度看也是如此,有些老人見地鐵有座位時也不會坐,因為經常坐著對有身體並不是太有益;亦有些小孩經常崩崩跳跳,有座位和沒座位對他來說是沒有分別的。所以,若果只指責不讓座的人沒公德心,而不知實際情況,未免有點看得有點膚淺。肯讓座的,固然表達了人性同理心的一面;而不讓座的,我們亦不能因此指責他們甚麼。
我在歐洲生活時發現當地人的讓座比率挺高,有的年輕人上車後見有座位也不坐,因為預見之後的幾個車站會有較多的老年人上車,索性打從一開始便不坐,免得坐不暖又要站起來,更虛耗體力。在全世界已發展地區的公交,許多都設有關愛座或優先座。有的關愛座會與其他顏色的座位不同,有的則在座位貼上標示,但不論如何,這些座位都是預設給有特殊需要的人使用。不過,各地實質使用關愛座的情況差異卻很大。在中國大陸,不論甚麼人也會坐關愛座,男、女、老、少也會坐,有關愛座與沒關愛座不大分別;在台灣,體魄安康的絕不會坐關愛座,只有老人、孕婦、傷殘人士才會坐;在歐洲,車廂不太多人時,關愛座和普通座位沒分別,人人都會坐,但遇到有需要的人則會主動讓坐。在歐洲的公交中,有些座位還設計給帶著嬰孩手推車的人和帶狗人士,通常是獨立一個座位,旁邊只是個空位置,前面有扶手。對許多亞洲人來說,帶狗人士上車實在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,在許多亞洲城市,人煙稠密,根本不能容納動物上車。歐洲人遇到這些情況,也是會主動讓座的。
在香港的情況,讓座比率不高也不低。若在非繁忙時間裡,人流較少,車廂空間也較多,許多人都不介意讓座給有需要的人。不過在上、下班時間裡,讓座的情況幾乎不會發生,每人都帶著疲憊身軀坐車,大家都沒意願讓座。讓是人情,不讓是道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