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,總會遇到許多需要報答的時候。在道德層面上,以德報怨可算是一個極高情操的行為,甚至可以說,是超乎常人的道德標準。
我每次乘搭地鐵時,在擁擠的車廂裡,與別人身體碰撞時有發生,我通常也立刻道歉,假如對方不以粗口回應我,已是三生有幸,更不用說以德行報答我。不過,話分兩頭,中國人似乎不太認同以德報怨,可能認為這根本無法解決問題,倒是西方人較強調這超乎常人的道德。我國的孔子從來都反對以德報怨,或許孔子早已看人性,不能用德行感化怨恨。不過,後世子孫似乎忘記了孔子的精神。在抗日戰爭結束後,蔣中正原本可以向日本索取賠款,甚至可要求日本割地,但蔣中正統統都不要,只要求日本在甲午戰爭後所侵略中國的土地,全都歸還便可,這可算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一次以德報怨的行為。至於到目前為止,中國能否感化了日本,就由歷史學家去評價吧。
西方人對以德報怨的追求比中國人多很多,他們認為身處在強權或暴力面前,人類仍可用德行感化他們,所以基督教精神中,教導我們被打了左邊臉,也要獻上右邊臉。這種犧牲自我,來感化別人的精神,倒真有點像《神鵰俠侶》中的一燈大師以自身佛法感化惡盈滿貫的裘千仞般。在外國的情況,以德報怨確實曾出現過成功的例子,像甘地或孟德拉這種英雄式的人物雖然不多,但確實令當時的強權轉變了策略。不過,我們有一點不能忘記,在這些人物的背後,其實也不知堆積了多少骷髏和餓殍……
以德報怨這超道德的情操在現今生活愈來愈少見,這不是人的能力問題,而是我們的基本道德標準愈拉愈低。可能是因為經濟壓力,令兒女減少了見父母的時間;也可能是物質誘惑太多,根本不理會甚麼道德不道德,只顧活在當下;亦可能是「自我」心態膨脹,甚少理會別人感受。當小孩興高采烈地踏死路上的螞蟻,而身旁的家長卻無動於衷時,確實很難再要求有甚麼超道德的情操。佛家中雖有割肉餵鷹的故事,但畢竟割肉的那個是佛祖,不是平凡人。若將凡人的角色代入佛祖中,肯定會毫不猶疑擊殺老鷹。
在當今社會文化中,左翼人士的思想跟以德報怨的精神有點相似,他們反對一切階級,鼓吹平等,別人與我的文化衝突不要緊,只要我們抱著包容、大愛的理念,便能感化對方。當然,愈來愈多人都覺得左翼思想走向了極端,萬事都講求包容、平等,追求馬克思式的烏托邦,結果衍生更多問題和罪惡。我們以德行去感化別人,這出發點固然是好的,但若對方毫不領情,心想著撿到了大寶藏,反而借助你付出的包容做出更多惡事,這是不是等同助紂為虐?
有時候,揭開《論語》看看,發覺孔子的說話頗有遠見。